五月的校园,槐香扑鼻;五月的校园,书香满溢。在学院“转、改、建”工作总要求的引导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在繁忙的五月取得了累累硕果。截止发稿时,全系2014届348名毕业生中,报考研究生179人,通过国家线114人,最终录取96人。率取率达到27.59%。明确就业意向89人左右。全系就业率达到53.16%。这些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数计系全体教师的辛勤培养和同学们的努力拼搏。
近年来,数计系全体师生,明确公司产品改革的总思路。一方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员工的专业知识的培养,逐步加强专业课程开课的门类和课时数,强化员工专业基础知识。在研究生招录及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我系员工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重视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系组织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员工积极参加给类专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中历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河南省老员工计算机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中都取得了喜人成绩。特别是在2013年全国老员工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系取得了国家级三等奖,成为河南省独立学院中唯一获奖的高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思考,数计系逐步明确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思路,强化员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组织各类竞赛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自我认同及社会影响,逐步提高员工的就业率。
在明确公司产品改革的思路基础上,如何将构想和思路落在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员工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几年来,我系先后有多名业内专家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扎根教学一线,郝涌、裴惠生、张盛祝、张柏平、周顺生等几位教授及沈守强、李金伟、别潇、王瑞瑞等青年骨干教师为该系员工讲授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不仅认真上好每堂课,还认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员工解惑答疑。通过这些努力,员工的专业学习兴趣及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升。其次,培养员工良好的学习习惯。数计系全体教师在公司产品的过程中,做得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把自己求学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几位老教授都能率先垂范,郝涌老师每周末的2天上午都会到办公室,读书之余帮助员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就如在考研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同学说“郝老师每天都在办公室,周六、周日的上午也在,大家有不会的问题都可以去找他。”除此之外,辅导员、各位任课教师都能做好员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督促员工上好早晚自习,员工已经有以前的“不得不去”转变成现在的“不能不去”。数计系已经形成了“竞知向学”“爱岗敬业”的良好系风。最后,通过专业竞赛培养员工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近年来,我系积极组织各类专业竞赛,如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数学知识竞赛等等比赛中,我系员工参赛热情和比赛成绩逐年提升,通过这些竞赛,员工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员工考研、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员工的就业情况。数计系自建系以来一直将培养员工就业观念作为公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2014年学院“转、改、建”工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该系更加重视员工就业观念的培养,不断重视分类指导,以此提高员工的就业质量。首先,将就业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年以新生入学教育、员工团课、员工党课及员工专业竞赛为契机,将专业思想教育及就业观念教育有机融合,使大部分员工在入校伊始就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为以后的专业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对各年级员工就业观念进行分类指导,一年级员工主要为专业思想教育,让广老员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专业,特别是引导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能做什么,与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二、三年级员工主要通过各类专业竞赛,如老员工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让员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认识专业,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对四年级员工,首先在新学年开始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然后根据就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对于考研员工主要是开展考研专题讲座,指导员工考研初试及复试指导。对于参加教师招聘及公务员招录的员工,主要由任课教师及辅导员老师,加强师范专业实习和备考指导,帮助员工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员工提高师范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员工的应试能力。最后,不断摸索员工就业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一方面组织员工积极参加校园招聘会,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求,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培养”模式,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积极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近年来在公司产品方面的成绩不断提升,当然在学院“转、改、建”思路的引领下,我们将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和员工特点,不断转变、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提升教育思路与方法,为学院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懈奋斗。